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方针>政策方针

政策方针

今天怎样做教师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6日 点击数: 字体:


——2014年全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主题报告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郑建海

在我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一直视老师为我成长的导师,对老师一直怀有敬仰之情、感恩之心。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会到底给老师们讲什么?最后凝结成这么一个主题,我们的老师怎样才能深受学生的爱戴,赢得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我想,至少要做到“三感”、“三力”、“三心”。

一、增强“三感”,践行使命

(一)对学校的认同感

这是学校获得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教师来说,学校又是实现自身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平台,学校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两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

一是认同意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是指内心要自觉地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和发展的规划愿景,在态度和行为上与学校的做法步调一致,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进步捆绑在一起。只要认同,我们的潜能就可以充分得到激发。所以,认同比能力更重要,认同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只有从内心接受这所学校,我们才会自觉、自律、自动、自发,把学校的发展视为自身的发展。

二是团队意识。学校是一个整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学校不可能发展,教育也不可能进步。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又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品质和能力。当今世界,任何个体都是很渺小的,只有融入到团队中,与团队一起奋斗,你才能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卓越者。

三是荣辱意识。教师应该有一种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情怀,与学校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以学校荣为荣,以学校耻为耻。要经常反思我为学校做什么,我为学校贡献了什么。对老师来说,不一定要表现在对名校的骄傲感和自豪感,还要表现在对发展中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认同感。教师的荣辱意识还表现在要自觉维护学校的形象,老师一旦走上岗位,那么你就是学校的一员,你就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一员,一言一行关乎着学校的形象和教育系统的形象。

(二)对学生的责任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家庭的责任感,这个家庭肯定是不幸福的;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责任感,那你不可能有所成就。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源自于这份厚重的责任。从师德师风角度来说,责任感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敬畏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严肃、认真而谨慎的。为什么对教师职业需要敬畏呢?因为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我们担负着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而且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这种特殊的使命决定这个职业有特殊的要求,我们的老师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必须对这个职业有敬畏之心。

二是对成长中生命的尊重。教育工作的另一个特殊性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独一无二、正在成长、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我在上次校长读书会上也讲,当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成长生命时,你能不尊重他们吗?所以,教育应建立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上,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切关怀。

三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教育学生几年,既要对学生这一段的经历负责,也要对他的一生负责。一个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成长经历的各个阶段负责。从学前、小学、初中至高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成长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对各个阶段的学生成长负责,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对职业的自豪感

这是我们教师获得自身幸福的关键。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育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很有自豪感的职业,但是这个自豪感在部分教师身上消失掉了。怎么重新找到这个自豪感?

一要发现职业的价值。今天有一位校长在群里发了一条微信,说教师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教书匠,第二境界是名师,第三境界是人师。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背后的境界不同。只有第三种才有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价值还来自于哪里?应该在学生今日之爱戴和未来的美好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教师的职业是令人自豪的,我们一定要去发现职业的价值。

二要寻找过程的幸福。教师这种职业的幸福感,是其他职业无可比拟的,就像一位教师在他的博客上写的那样,“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知识得到不断的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所以,教师既有学生成长成功回报的幸福,也有自身不断成长成功回报的幸福。

三要点燃创造的激情。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具有创造活力的一个职业,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在不断变化,课堂在不断变革。在我们教书育人过程当中,不断有职业的新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来自于教师不断的创新意识和不断的创造能力。弗洛姆曾经说过:“职业的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人肯定是善于及时地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点燃创造的激情,才不会有职业的倦怠,才会有职业的自豪,才会有职业的幸福。

二、提升“三力”,教书育人

(一)学习力

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追求。目前,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反映我们教师队伍学风是不盛的,读书氛围是不浓的。按理说,教师队伍应是一个最爱学习的群体。下一步,教育系统一定要大兴学习之风,大兴阅读之风,教师每人每个月至少要阅读一本书。除了专业阅读以外,两类书一定要看。一类是哲学类的书,因为你读了哲学类的书,你的抽象思维会更加严密,你的思辨能力会更强,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强。第二类是文学类的书,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因为看文学类的书,你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我们的形象思维会更加丰富。同时,通过教师的学习之风、阅读之风,带动学生的学习之风和阅读之风。

二要加强专业阅读。我们常说老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在学校,功夫在于平时的阅读。专业阅读,是与专业发展直接相关并作用于日常专业实践的阅读,所以有些人说专业阅读也是一种“钻”业阅读。对一个老师来说,专业阅读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教师不是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需要很高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业务不精专。所以,专业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们最基本的追求。

三要团队互助。教育不是一个人战斗的事业。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专家的引领、个人的努力,需要同伴的互助,需要团队的力量。现在好多学校学习氛围很好,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学习共同体、教师沙龙,有力地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双方相互交换,我们手中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双方相互交流,就变成了两种思想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之间一定要多些思维的碰撞,名师、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传帮带,让年轻教师能够快速地成长,年轻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心态,同时要有一种不断赶超的意识。

(二)创造力

一是教师为什么要有创造力?因为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横向思维的拓展,二是纵向思维的深化,三是反向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只有长期坚持训练创新思维,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有创造的成就。而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去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机械性思维、定向思维、定势思维,这种状态亟待改变。

二要构建以学定教、以生论教的新型课堂模式。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他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创造力。以学定教、以生论教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就是学生第一的理念。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是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所以,课堂必须要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转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始。

三要经常性开展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会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怎么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一要反思教学目的,其实就是反思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二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难与易、深与浅、轻与重、多与少、精与粗、繁与简、详与略,能不能做到一种精心精到的处理,是不是符合学生客观需求的实际,只有这样有效教学才能够产生有效的学习,才能达到既减负又提质的目的。三要反思教学方式。要反思教学的得与失,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更要从中吸取。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在顺境当中,而是在逆境当中,失败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更能引发人的觉醒。

(三)引导力

每位教师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生命成长中的导师。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是非常重要的。蒙田曾经说过:“一个高尚而又严厉的人,就要善于屈尊俯就于孩子的步伐,并加以引导。”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一要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大家有没有去思考,什么叫智,什么叫慧?智和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位哲人曾经讲过:“人宁可慧而无智,不可智而无慧。”如果智而无慧,智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二要引导学生真正建立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不是说他教学方法有多么高明,而是他有办法让学生爱上他所教的这门学科。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这种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原动力。

三要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理想的未来。目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内源动力不足。为什么内源动力不足?因为他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省教育厅的监测数据显示,54%的三年级学生和36%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不是为了自己,我取得好成绩是为了家长高兴、老师高兴。激发学生自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未来方向,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让学生走在生涯规划的道路上。

三、胸怀“三心”,诲人不倦

(一)爱心

鲁迅曾经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爱出发,教育就自然而然变成有爱的教育。

第一,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爱是一种奉献,不是一种索取。夫妻之爱是一种索取吗?父母之爱是一种索取吗?不是。这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也是一种奉献,老师付诸学生的爱,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无价、无求、无边。现在,有的老师搞有偿带生,这样的师生是什么关系?是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社会上对我们老师有偿补课、有偿带生意见很大,此风必须要刹,因为有损教师这种高尚的职业和崇高的形象。教师之所以崇高,之所以高尚,就是这种爱的无私奉献。

第二,爱是一种博爱,不是一种偏爱。老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据我们调查分析,学生最关注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老师能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我们要追求的教育公平,在某种程度上讲,爱的公平是一种最大的公平。

第三,爱是一种尊重与宽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思想、观念、情绪、性格不一样,学习的基础状态、精神面貌都不一样,而且有可能在成长过程当中犯错,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只有在尊重和宽容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地成长,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人格才能得到塑造,才能全面发展。

第四,爱是一种严慈相济。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溺爱,而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但是,对学生的严格必须有度、有法、有理,不是简单的谩骂,甚至惩罚和体罚。

(二)耐心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要求家长教育孩子不能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我们的老师也要有这份耐心。

第一,尊重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有所学校提出这样的口号,第一年学走路,第二年会奔跑,第三年做领跑的人,这显然是一种主观臆想的结果。耐心,首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

第二,认真倾听。倾听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没有倾听,教师就走不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报告分析,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小学占30%,初中达50%。为什么?因为老师不愿意听,缺乏一种耐心。其实,专注倾听是沟通最有利的武器,有问题就是在沟通中解决、倾听中解决。学生能够向你倾诉,说明他非常信任你、信赖你,你应该感觉到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们老师应该很耐心、很认真地去倾听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

第三,要学会等待与陪伴。在我们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有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生,我们要学习等待和陪伴。老师应该就像麦田的守望者那样,从容而淡定,耐心地陪伴、守护、呵护着学生的成长成熟。

第四,要真诚地唤醒。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后进生、困难生,教师一定要以情动人、推心置腹,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用心良苦。每位老师有义务、有责任来点燃每位学生的梦想,让学生找到他的自信,找到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这样,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可能。

(三)细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因为教育天生就是一项精心的育人艺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心人。

第一,要关注每一个教书育人细节。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向学生提问,发现班级有位学生在举手,但是叫他站起来回答的时候,又答不出来。当时这位老师感觉到很纳闷,心想必有隐情,就把这个学生叫过来谈心。这个学生哭着说,别人都举手而我不举手,会被同学笑话,原来他是硬着头皮举手的。这个老师就跟他约定,你下次能答出来的时候举左手,答不出来的时候举右手。于是,他每一次举左手的时候,老师第一时间叫他回答,这个学生因此自信心倍增,进步非常快。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教书育人。

第二,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足迹。有人说每位学生都是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作为教师必须要走进每位学生,细心地关注和记录着每位学生的成长足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需求。现在,有些老师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十分注重研究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

第三,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目前,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毕竟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心智在不断成长成熟,极不稳定,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老师一定要真正地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句话已经讲了好多年,但是一直没有落到实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老师还不够细心,还没有真正细心地去观察、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老师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行为变化,如语言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交往的变化,去捕捉他内在的心理变化。只有捕捉到了,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引导的最佳时机。现在一些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错过了引导的最佳时机,最后积重难返,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打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